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說錢

第40章 第八篇 唐朝皇帝為何禁止百姓存錢

說錢 北極豪客 2813 2023-02-05
  中唐的銅錢多被融化鑄了夜壺   一個王朝,新建之初大都朝氣蓬勃,中間有的皇帝驕傲了,胡鬧一氣,惹出亂子來,即便平息下去也是元氣大傷。   唐朝就是這樣。安史之亂後,月亮還是那個月亮,唐朝可不是那個唐朝了。   玄宗以前,皇權相當鞏固,國家是一個整體。唐中期以後,皇權就得了軟骨病,藩鎮軍閥崛起,各霸一方,不怎麼聽招呼了。   中央的問題也很嚴重,宦官開始專權,到後來居然能夠決定皇帝的廢立,重演了西漢末年故事。   在錢幣的問題上,也是積重難返,關鍵就是貨幣數量不夠用。   唐德宗建中元年(七八○年)時,國家調整了稅收方法,開始實施兩稅法,收稅按戶收取錢幣,不再直接收稻穀和絹了。

  本來銅料不足,錢幣發行就不足,官家這一收錢,錢又都跑到國庫裡去了,民間流通的錢幣就更短缺。   由於貨幣長期供應不足,就造成了單旗先生所說的錢重物輕,尤其農產品賣不起價錢。   按理說,通貨緊縮之後東西便宜,商家不大高興,但老百姓能得到一點好處。但是政府收稅不按實物計算,而要按照市價折成銅錢來計算。   這一來,農民生產的東西就越來越不值錢。   剛剛實行兩稅法時,一匹絹能折三千三百文錢,實施了十四年後,一匹絹最多才能折到一千六百文。絹價跌了一半,就等於稅率上漲了一倍。   等到兩稅法實施四十年後,絹價更跌得慘,跌去了四分之三!   百姓血汗創造的價值,這麼一折成銅錢,就蒸發得差不多了國家和老百姓進行經濟博弈,國家沒有不贏的!

  中唐以後有幾個著名的賢臣,如陸贄、韓愈、白居易、元禎等,都曾經上書反對兩稅徵錢。他們說,既然農民是生產穀子和布匹的,國家就直接徵收實物好了;無論你是折成錢算,還是讓他們把東西賣了再交錢,無疑都是多剝了人家一層皮。   道理是簡單得連傻瓜都懂,但皇帝有時候就裝不懂。   賢臣們的大實話,沒人聽。   不過皇帝也有他的苦惱:錢幣越來越少,可絕不是我私吞了啊!像這樣錢重物輕越來越甚,你要是讓國家徵稅收取實物,沒兩天皇家就會窮死。   那麼,錢是怎麼越來越少的呢?   原來這是貨幣流通的規律它有損耗。   銅質貨幣就更是流失嚴重。   唐穆宗時有一位戶部尚書楊于陵,對此有過分析。他說,過去錢是在四方流通,現在官府存的錢太多;過去是猛勁鑄錢以供應用,現在是減少爐子自廢武功;過去錢只流通於中原,現在有不少都流到外國去了。

  再加上市井百姓習慣在送終儀式上,讓死人嘴裡含錢,還有商人要存錢準備放貸,商旅翻車翻船又遺落了不少,所以錢幣怎麼能不少?   有人還向皇帝舉發了銅錢大量流失的一個貓膩:原來是黑心商人把銅錢融化了,鑄成銅器,賣價是等量銅錢的三倍半!   如此厚利,傻瓜才不幹。什麼香爐、帳鉤、鏡子、夜壺,什麼好賣就鑄什麼吧。   為了遏制銅錢大批退出流通,皇帝也是想疼了腦瓜仁兒,中晚唐時期,朝廷幾次下令禁止鑄銅器,但這種官樣文章的法令大概沒啥效力。   到了唐憲宗,索性禁止民間存錢,要求富戶把所有的存錢都拿出來,投入流通。   他發現只下詔令沒有用,就正式頒布了《禁蓄錢令》,規定私藏錢不得超過五千貫,超過的部分,限期一個月內全部購買物品來儲存,違者按照官職大小,定不同的罪。平民就更不能饒,要杖死,杖死就是打板子致死。

  法令實施十四年後,下一個皇帝唐文宗又稍稍放寬了限制,規定存錢不得超過七千貫。凡是超過一萬貫的,一年內必須花完;對擁有十萬貫家產以上的大富豪,特別開恩,允許兩年內處理完畢。   這樣的法令,實際上是掩耳盜鈴,怎麼可能有效用?   貨幣本身就有儲值功能,人家是合法收入,你怎能擋得住人家不花錢?大唐又不是秦始皇暴政,我就不花錢,你還能派偵緝隊挨家挨戶搜麼?   經過四十多年的官民角力,政府終於讓了步。唐穆宗聽取了戶部尚書楊于陵的建議,百姓上稅、國稅上交和地稅截留都用實物計算,僅僅保留鹽、酒兩項專賣仍用錢計算。   這等於承認了實物貨幣的存在。   有專家指出,唐朝之所以不能把官鑄銅幣貫徹到底,是因為當時的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,很多農民生活在自然經濟狀態中,與商品社會不接軌,所以實物貨幣還不能完全廢止。

  不過,這個缺銅錢的大問題,到了晚唐的唐武宗,差一點得到全面解決。   唐武宗是晚唐很有性格的一位皇帝。他是前一位皇帝唐文宗的弟弟,本來這皇位不屬於他,可是宦官仇士良等人貪圖擁立之功,把他給推上了台。   武宗身材高大,性情豪爽,即位之年已是二十七歲了。   他多年來迷信道教,身邊有一大批道士朋友,因不是在深宮中長大,對社會也比較瞭解。   他還喜歡騎馬遊樂,常帶著邯鄲舞伎出身的愛妃到教坊飲酒作樂,好似尋常人家的家宴一般。   不過玩是玩,國家大事卻沒有耽誤,唐武宗能夠重用賢才,管理國家也沒有什麼書生氣。   如果做錯了事,還能夠虛心向宰相道歉。   他最重用的大臣是宰相李德裕,君臣倆相當默契。

  武帝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年,卻幹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,那就是滅佛。   滅佛是從他上台的第二年開始的。也就是從會昌二年(八四二年)起,逐年加大打擊力度。到會昌五年達到頂峰,在全國開始大規模掃蕩寺院。   這次滅佛,史稱會昌法難,後世將其與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的滅佛合稱為三武之厄。   這一年,全國共計拆毀寺廟四千六百多座,拆毀遊方和尚招待所(招提)、修道院(蘭若)四萬多個,強令僧尼二十六萬多人還俗,寺院奴婢十五萬人遣散。這些人回歸社會之後,因自食其力,也就變成了必須給國家納稅的兩稅戶。   武宗滅佛,顯然是受了他的那幫道教朋友的鼓動,但是客觀上卻有力地打擊了畸形的寺院經濟,增加了納稅人口,還是讓國家受了益。

  他拆完廟後,把廟裡的鐘、罄、香爐、銅像等等搜羅一空,都拿來鑄開元通寶當年梁武帝白給你們的,今天我唐武宗也要白拿回來!   當時鑄錢,是下令讓各州分頭鑄的,在錢的背面或鑄一個昌字,或鑄一個州名作為標誌。這批錢,俗稱會昌開元,是唐朝最後一批合乎標準的錢。   這次鑄錢,力度很大,基本解決了缺錢的問題。本來武宗準備在第二年停用其他所有的錢,全國只用會昌錢,可是第二年他忽然死掉,這個計劃也就泡了湯。   就從他這種平時嘻哈、臨事果斷的的性格看,是個能成大事的人,要是再多活幾年,沒準兒唐朝也能多存活幾年。   武宗死得可惜,是吃了太多道教朋友給他的丹藥死的,於是他成了唐朝自太宗以來第四個死於吃丹藥的皇帝。

  想長命,結果偏偏短命。歷史上很多人、很多事,都是這樣。
按“左鍵←”返回上一章節; 按“右鍵→”進入下一章節; 按“空格鍵”向下滾動。
章節數
章節數
設置
設置
添加
返回